- 積分
- 2900
- 性別
- 保密
- 注冊時間
- 2014-12-15
- 最后登錄
- 1970-1-1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|
當剪刀在紙上游走的沙沙聲 穿過半個多世紀的光陰 72歲的徐邦壯 仍握著那把14歲拾起的剪刀 將家傳近兩個世紀的剪紙貼畫手藝 從閨閣女紅的溫婉里 剪出男性手藝人的魄力 在花鳥吉語的傳統中 拼貼進山水畫的悠遠意境 今天,系列微紀錄片《守藝人》第一季第二集上線。我們將走進濱海縣的非遺世界:看剪紙貼畫藝術如何裁出靈感,刻出意境,堆疊出立體層次的"藝術密碼",如何將煙火氣與詩書畫意剪刻成了流動的故事。看非遺手工藝如何傳承創新,讓老手藝在指尖的溫度里,長出新的模樣。 (嚴正聲明:視頻內容未經同意,禁止轉載) 濱海剪紙貼畫第三代傳承人 徐邦壯:“我叫徐邦壯,今年72歲,從14歲拿起剪刀算起,這門剪紙貼畫的手藝,我已經足足琢磨了58年。” 中國剪紙手工技藝自明清時期便已走向成熟,歷經歲月沉淀,成為了極具生命力的民間藝術。七旬老人徐邦壯懷揣著對這門藝術的無限熱愛,將家傳近兩個世紀的手藝延續至今,讓這份穿越時光的指尖技藝,在當代繼續綻放著古樸而鮮活的文化光彩。 徐邦壯:“我奶奶是當時有名的‘剪紙先生’,在過去,都是婆傳媳,母傳女。奶奶、媽媽、姐姐,她們不用打稿,隨手一剪就是一朵花、一只鳥,那時我非常羨慕她們,她們剪,我就看,看完就拿起她們剪剩下的邊角料開始練習。” 14歲時,徐邦壯正式接過家族的剪刀,在傳統女紅的細膩溫婉之外,為這門手藝注入男性手藝人的獨特魄力。當傳統剪紙還在花鳥、吉語中輾轉時,他已將青花瓷的雅致紋樣、山水畫的悠遠意境融入紙間。 徐邦壯:“我們濱海縣是中國楹聯之鄉、書畫之鄉,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像沃土,滋養著每一種藝術形式,我們剪紙貼畫也要像書畫作品一樣,紙上能畫出來的,我也要能剪出來。” 1981年,徐邦壯鹽城師專畢業后,走上教師崗位,縱使教學任務繁重,他始終未放下手中的剪刀。一次偶然,木桿貼畫的創作方式讓他靈感迸發,自那以后,在旁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廢棄之物,在徐邦壯的世界里卻成了無價之寶。 徐邦壯:“這是我用竹筍殼制作的荷花圖案,這個上面每一片葉子,都是用竹筍殼子剪貼而成的;這幅小貓圖呢,是我用牛奶盒制作的,這個在制作的時候,這個小貓身上的毛發,都是用剪刀一剪一剪剪下來的,然后一片一片地拼貼成小貓的形狀,下面的框呢,我也是用這個牛奶盒子剪成一條條,把它編織好貼起來的。” 濱海剪紙貼畫第四代傳承人 徐偉凱:“徐老師經常在學校里面撿一些枯枝落葉、瓶瓶罐罐,起初我們都感到非常的困惑,這些東西可以做什么呢,當他把做好的作品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,我們非常的震驚,從此以后我們都戲稱他為‘廢品藝術家’。” 濱海剪紙貼畫恪守“稿為先,材為基,貼為魂”的創作準則。剪紙創作時,簡易作品可徒手折疊紙張,憑靈感直接剪裁;復雜制作則需精心勾勒底稿,反復雕琢修改后,以剪刀或刻刀鏤空,線條流轉間,盡顯靈動寫意之美。貼畫制作同樣以底稿為起點,與剪紙不同的是,貼畫材料處理極為考究,如筍殼需經浸泡軟化、熨斗熨平、重物壓整,方能平整妥帖,并依材質特性選用適配膠劑,將透明稿拓印至材料后,剪刻部件,并預留1-2毫米重疊邊,確保拼合嚴密。粘貼時從底層背景入手,由下至上逐層疊加細節,完成后用電烙鐵燙壓紋理,凸顯明暗層次,最后裁切裝裱。大型作品需將底稿拆解為模塊,分塊制作后精準拼接,每道工序都凝聚著“分毫不差”的匠心。 
徐邦壯:“剪紙這門手藝啊,其實就是在做‘減法拿剪刀在紙上走一圈,留下的鏤空線條里就有了花鳥魚蟲、人生百味;而貼畫呢,正好相反,它是在做‘加法把竹筍殼、易拉罐這些材料一層一層地拼貼起來,堆著堆著,它也就成了有層次、有立體感的藝術品了。” 濱海剪紙貼畫第四代傳承人 徐東升:“這些年跟著徐老師學到的不僅僅是技藝,更多的是一種態度,是對老手藝的尊重,以及對傳統手工藝人精神的敬畏。” 這幅長達20.22米的剪紙《我們的節日》,是徐邦壯籌備一年多后,歷時半年創作完成的。作品選取了我國有代表性的六個節日,將濱海縣中市橋一帶的城市生活元素結合其中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場景刻畫細致入微,是一部用剪紙的語言把節日、民俗、古詩、書法完美融合的鴻篇巨作。 推開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非遺教室的門,細膩的剪紙聲與粘貼材料的輕響交織成一片。在這里,伏案創作的身影既有朝氣蓬勃的學生,也有滿懷熱忱的教師,他們因對濱海剪紙貼畫藝術的赤誠熱愛相聚于此,在剪刀游弋的光影中、在材料拼貼的紋理里,用心觸摸老手藝人指尖流淌的匠心,聆聽歲月鐫刻在每道折痕,讓古老技藝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嶄新的生命力。 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教師 蔡玉榮:“最初我接觸剪紙貼畫的時候,只是被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所吸引,后來當我拿起剪刀學習創作時,才發現這不僅是對美的感知,更是一場與心靈對話的過程,每一次剪刀的起落,每一片紙張的拼貼,都是對生活溫度的捕捉,也是用指尖傳遞文化脈絡的嘗試。” 徐邦壯:“我很高興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習剪紙貼畫,我將把我畢生積累的剪紙技藝和創作經驗傾囊相授,期待他們年輕人能以獨特的視角和創新思維,為這門古老的手藝注入新活力。” 從閨閣女紅到非遺瑰寶,濱海剪紙貼畫穿越時光,在歲月深處舒展著鮮活的紋路。當徐邦壯的剪刀落下最后一道弧線,眼前的作品,仿佛被賦予了生命,訴說著濱海土地上關于堅守與創新的獨特敘事。 |
|